1.38 欲望心理学

Hui: 作者休.麦凯。这本书是一篇篇文章的集结,试图解读驱使人行为背后的欲望。书中探讨了10种欲望,它们在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而只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作者在前言中说:“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到一连串诸如欲望、激情、期许和需求的驱使,它们对谁而言都是很难权衡的,更不用说控制它们了。我们需要太多不同的东西,甚至有时想同时占有它们,这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感到纠结的原因。” 欲望激励我们前进,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很可能会产生恶意的想法。理解学习人性的欲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控制它们,选择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选择。

1.38.1 涂鸦、发表言论、恶霸行为的目的——渴望重视的心理

  • 我们都希望别人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声,希望别人认定自己的呼声是真实的、合法的以及值得关注的。我们不能容忍别人忽视、轻视或摒弃自己。…当我们知道自己被别人重视时,可以轻松地获得自信。当我们害怕自己不受重视的时候,通常的反应是悲伤或失望,随后是嫉妒那些得到我们一直想要的东西的人,最终便是愤恨的暴怒。

  • 人们往往不愿意被与其他人同样对待,总是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是“典型”的,但在人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相似之处。

  • 如果你曾因某个人向你发怒而感到震惊,那么往往是因为在这之前,在他们需要得到你的同情和关注的时候,你没有重视他们。如果你在某人急切地需要得到关注的时候,你没有重视他们。如果你在某人急切地需要得到关注的时候忽视他们,或对他们认为值得更多关注的话语不以为然,他们就会种下愤恨的种子,而这个种子在几周或几年后便会生根发芽。

  • Narcissus: 虚荣和傲慢一样,是我们对认同这种需要的一种歪曲。狂妄自恃也是如此。过度的自大或野心膨胀正是对得到认同和尊敬的渴望超出控制的标志。

  • 父母通常希望子女重视自己。

  • 当我们的态度,价值或信仰遭受攻击时,我们本能的反应是去维护。你越直接攻击对方的信仰,你越可能加深他们对自己的信仰。如果被忽视,则群体很可能会侵蚀和凋谢。冷落才是真正的敌人。

  • 夫妻吵架但不离婚:如果同我争吵,那么至少她没有忽视我。

  • 奖赏改变了许多关系的性质。提供奖赏确实为受奖人提供更多动力,但同时也将其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奖赏和对施与人的取悦上。

  • 七年之痒:不仅仅是性的方面。当建立和培养两性关系时,会有很多的欲望超越我们基本的和原始的性欲望。性关乎很多方面,它并不总是说明我们将彼此看得有多重,或者我们的关系有多么亲密,它有时纯粹是关于某些刺激的感觉(如幻想、放纵和心理安慰,和自慰一样)。妻子不理解丈夫对体育等的热情,反而期待他和自己一样对瑜伽,文学,哲学感兴趣,丈夫感受又如何呢?尽管是无意的,但缺少对另一方热情的尊重注定会被理解为缺少对这个人的尊重。我们不必和对方有同样的兴趣,我们只需承认和尊重这些热情,并将其看作是对方整体的一部分即可。

  • 对于名人的崇拜真实地表达了我们对认同的渴望。许多名人并没有因他们是谁而得到认同,当出现一个虚假的“我”得到认同时,在真我和那个虚构的我之间一定会出现互相排挤的现象,所以许多明星忍受着各种精神和感情错乱的折磨。…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不可能永远成为关注的中心,即使我们成了关注的中心也不会有良好的发展。

  • 对宠物(如狗)并对人好的原因:对关注、对尊重和对认同的欲望。我们希望成为别人重视的明星,即使时小狗的重视也一样。

Hui: 还有炫富也出于渴望受重视的心理,我们应该清楚渴望重视和值得重视是两回事,我们本应该将精力放在使自己值得重视上。

  • 倾听是一门艺术,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说并不是那么自然或从容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倾听,而是需要尽力进入说话者的想法,尽力想象这样对他或她会是怎么样的,在想象中,要有换位思考的艺术。…如果我们没准备好倾听另一个人说话,那么会出现两个结果:
  1. 我们没有合理地回应他们所说的话,因为我们不能恰如其分地抓住要点。

  2. 我们不必说一个字就可以说明我们没有重视对方,没有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让对方感到尴尬或愤怒。…如果我们首先通过接触来表达对于对方的尊重,那么对方也会愿意接触我们。

1.38.2 自我空间心理

  • “自我空间”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还可以构建我们、界定我们、帮助我们形成自我身份感——我属于这里,这是我的空间,我在这里感到自在。如果有一段事件,我们不能在这里,那么当我回来时,这种依然属于我的空间感就会像是一盏明灯在记忆中点燃。

Hui:我们习惯于坐在同一个位子上也是源于相同的心理。作者还提出,因为同样的原因,那些和我们早期态度价值观形成相联的地点让我们念念不忘。我不是太赞同。怀旧更多来源于记忆的选择性,当我们回忆过去,只会记得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情,而地点是这些过去的故事中不可缺的元素,比起现在的生活来说,过去总是更加浓烈,有味,而不似当下的无趣。此外作者还将网络上更容易出现欺诈等极端行为也归于这种自我空间的欲望,我觉得实在不合适。这和空间需求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对另一方的陌生削弱了采取这种行为的负罪感。对家的眷恋也不一是空间需求,而是对心理情感支持的需求。作者在这一章讲的我大部分都不认同,除了买房是源于对空间的需要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