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The Inevitable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科技作为一个新物种所具有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指出了这个物种不断变迁的12个趋势,这是一种科技发展的合力,并不是某些具体事件。

单个孤立的计算机,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用处。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通过电话线互相连接起来的时候,它才开始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因为互联网形成了。在这之后的30年,互联网从社会的边缘进入到全球舞台的中心位置,以互联网为根基的社会经济也受到极大的推动,各种新生事物频繁出现。现在,孕育这些趋势的基础环境依然在活跃发展,所以,这些趋势在未来至少30年还会持续增长。每一个趋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是高度叠加的力量,彼此依存,相互促进。拥抱,利用这些趋势,让产品、服务和管理顺应这些科技趋势,从中获益。

4.17.1 Becoming

指的是未来科技的出现方式。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一种社会形态“进托邦 (protopia)”,以及如何在这个社会里把握机会、创造商机。

科技的出现方式是渐变的(进托邦:protopia)之后和开始很不一样。变化的过程绵长而持续,让你感觉不到。可以说,这是人类经验中,从来没有过的.不断升级将会是一种常态,技术需要维护,越复杂的工具越是这样。

进托邦(protopia)在产生新利益的同时,也在制造几乎同样多的新麻烦。昨天的成功,可能带来今天的新问题,而针对今天问题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在这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的循环扩张背后,真正的利益也在逐渐积累起来。我们每一年的创造,都比每一年的破坏多出那么一点点,就是这么一丁点的积极的变化,积累数十年,才能进入我们所谓的文明中,它带给人类的利益是无穷的。

人人都将是菜鸟。在未来30年中,大部分可以主导生活的重要科技产品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新科技本身需要不停地升级,你的更新速度总也赶不上科技迭代的速度。在确保新科技被淘汰前,你需要掌握所有技能,你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时间可浪费。新事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欲望、新的需求,好像是在人们的思维里硬生生挖出了很多新的沟壑。科技确实是人们不快乐的根源,它让我们永远追求新,但新只是转瞬即逝的,新的东西总是被更新的东西取代,所以人们的满足感也在不断地失去。科技让我们不同于我们的动物祖先,我们不止满足于生存,还要疯狂地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这种不满足,触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推动我们成长。

“变化”正在欺骗你。只有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渐进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式本身就在变化,但由于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对未来的展望也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所以我们总是会被“变化”欺骗。

4.17.2 Cognifying

让一个事物具有认知能力,即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置入到普通事物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

  • 人工智能是最热的创业机会
    • 廉价的并行计算
    • 深度学习
    • 大数据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知化。用自动化的知识来解决一切问题。人工智能一点也不可怕,它只是把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新奇、有趣而已。人工智能还会帮人们变得更聪明: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

人类能干,但机器人会干得更好的工作。在这类工作中,机器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比如,搬运工人、药剂师、货车司机、采摘员、手术师、记者等。

人类不能干,但机器人可以干的工作。比如,在一小时内生产一千枚螺丝钉。机器人帮我们完成了人类这个物种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

人类想要从事,但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在我们发明了汽车、空调、平板电脑和动画片之前,住在古罗马的人不会想到,他们能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吹着空调就到了雅典。在机器人的协助下,人类能够完成150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后,最令人赞叹的一点。

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工业化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大多数基础工作,让我们的吃、穿、住变得很容易,这个时候,人们就会闲下来问问自己,我们还能干什么。在机器的帮助下,人们才能从忙碌状态中托身,追求更有意思的职业。

  • 人和智能是共生关系

到了2050年,薪酬最高的行业一定会依赖那些目前还没有发明出来的自动化技术。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这些工作,是因为让这些工作成为可能的机器和技术还没有出现。机器人会给我们创造新的工作,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们具体长什么样。将来,我们和机器人的关系会变得更复杂。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水平如何,在未来都会反复经历机器人替代人的循环人类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以最优化的方式与机器人默契配合的人将会成功。

4.17.3 Flowing

互联网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一切都将是“流”。想要在全新的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计算机时代的三个阶段: 1. 计算时代的第一阶段,是在模仿传统的办公室。比如,电脑的屏幕上有“桌面”和“文件夹”,还有“文件”,它们层级分明,秩序井然。 2. 计算的第二阶段是数字时代,基本单位是“页面”,它不是放在“文件夹”里的,而是分布在网络当中,“浏览器”取代了“桌面”,而网络的结构是平的。 3. 计算的第三个阶段,最基本的单位是“流”。你刷朋友圈、看流媒体视频、听在线音乐,就连电视屏幕下方都是不断流动的新闻滚动条……在你周围,到处都是通知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流,就连实体产品也被当作流动服务来出售。一切不再是固定的、可捕捉、可占有的实体,一切都将是“流”。在这样的时代,赚钱的方式也必须花样翻新。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你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都拷贝成了复制品。 谁也阻止不了大规模的自由复制,阻止复制,这么做不仅会破坏创造财富的动力,还会导致互联网本身停止运转。

无法复制的东西才有价值

  • 即时性: 虽然,你迟早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免费复制品,但是如果生产者能将产品在第一时间发送到你手中,这就有了稀缺的价值。
  • 个性化: 个性化要求,是创造者与消费者、艺术家与粉丝、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不断对话,营销人员把这叫做粘性。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是无法通过复制粘贴得到的,因为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对产品的个性化有所投入,也就不太愿意移情别恋了。
  • 解释性: 比如为免费的软件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一些公司只有代码的副本是免费的,但成千上万行的代码给你可能你也不会用,只有通过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它们才会对你有价值。
  • 可靠性: 当你免费获得一个流行的软件应用时,即便你可以不看说明书就会用,但你可能还得考虑考虑这个软件是不是恶意程序或者垃圾软件。花钱买个放心,就是在为那些在乎的人提供可靠感。
  • 获取权: 有太多东西都可以在什么地方免费得到,但拥有这些东西,往往是件烦人的事儿,你得让它们井井有条,还得与时俱进。这时,通过订阅云端上的付费服务,请别人来照料你的“财产”,而你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用户界面,在任何设备上,随时随地获取这些免费的东西,就太好不过了。
  • 实体化: 其实从根本上说,数字复制品没有实体。当你阅读一本电子书时会很开心,但有时候,同样的字句印刷在雪白的棉纸上,再配上皮革质地的封面,也非常诱人。把无形世界用更棒的实体化呈现出来,方法无穷无尽。
  • 可赞助: 热心的受众和爱好者喜欢鼓励创作者,但他们只在以下几种情况里才会买单:(1)支付方式必须超级简单;(2)支付金额必须合理;(3)可以看到支付后的收益;(4)花出去的钱能让创造者获益。
  • 可寻性: 没人看到的产品是没有价值的,而没有被发掘的佳作更是一文不值。当世界上的图书、歌曲、电影、应用和其他所有事情都是海量的,能被寻找到才可能被分配到一点点的注意力。

精心培育你的产品,让它获得无法通过鼠标点击就能轻易复制的品质。

4.17.4 Screening

内容的载体从纸张转移到了屏幕上,屏幕无处不在,它会持续扩展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最后,世界上所有的书都会通过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 我们都是“屏幕之民”
    • “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人们更加喜欢的是屏幕上的动态流动。
    • 在屏读的世界里,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真相并不是来自某个权威的发布,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地实时拼接出来的,相比之下,一成不变的书本就不再重要了。
    • 快速变化的代码和算法,可以不断地逼用户改变在网上的行为,这是印制在书本中的律法没有做到的。“书籍之民”喜欢依靠律法,而“屏幕之民”则依赖技术来解决问题。
    • 知识将是片段的大杂烩,这些信息合起来能够形成一个关于某个话题的信息的集群。如果你能通过一个特殊的主题,将所有文本忠实地结合起来,无论古今、无论语言,那么你就会成为新的权威。在今天,只有少数学者达到了这种成就,但未来会是司空见惯的。
  • 阅读会变得社交化
    • 书籍相互通过关键词连接
    • 读者分享心得
  • 屏读时代鼓励功利性的思考
    • 在屏读时代,屏幕就是你当下的一个工具,你的所有需求它都能即时响应、快速满足,解决一个问题也变得很迅速,你会越来越关注眼前的事情。
    • 从注意力的角度来说,屏幕在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喜好,它会观察我们,它会知道你在注意什么、注意了多长时间。
    • 作品的地位,会随着它被点击的次数水涨船高,所以,在满是屏幕的世界里,人们的注意力显得更功利更现实。一个事物会越来越真实地呈现给所有人,宣传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果,因为新作品的地位并不是由评论家的评分决定的,而是根据它跟世界的链接程度决定的。
    • 人们发现不熟悉的事物之后,屏读会激起人们的反应,它鼓励人们快速的行动。这样,我们会快速地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解释的框架,用这些把自己武装起来,应对每天大量的新想法。传统书籍培养的是深思的头脑,而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它会实时地培养你的思想。

4.17.5 Accessing

是对物品的利用方式。未来,使用比占有更重要,未来的服务、组织形式都会发生变化。

使用比占有更加重要 - 减物质化: 用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 - 数字化,让有形的产品向无形的产品过渡。比如,制造一辆汽车原来需要大量的钢铁材料,现在改用了比较轻的硅材料,硅材料把汽车变成了一台行走的电脑,让车子的引擎性能、刹车效果和安全性都有所提升,而且还让汽车能够跟网络连接,接入无人驾驶导航,提供智能网络服务,汽车已经变成了数字化的产品。 - 产品向服务的转变,也加速了减物质化的趋势。比如,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在2007年刚发布的时候,就压根没有把它当作一件产品,而是当作一种阅读服务。有了它,书迷们也不用再买实体书,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享受一年成千上万本电子书的使用权。可以看到,产品和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产品是“拥有你所购买的”,而服务是“使用你所订阅的”,产品主张的是所有权,而服务主张使用权。当你选择了一个服务而不是产品的时候,你对它就会产生更强烈的认同,你也会越来越难以离开它。 - 未来的服务是按需响应。使用一个东西而不是占有它,就意味着,需要随叫随到的服务,一有需求就要响应,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它了。 - 创业公司们正在尝试用各种新奇的方式开拓低效的领域,他们可以在一秒之内,就把那些恰好闲置的资产跟等着急用它的人们匹配起来。说白了,他们是把分散在各处的工作需求和用户的需求即时地匹配了起来,几乎可以做到瞬间匹配。比如,上门美甲、鲜花速递、洗衣服务、医生出诊、上门辅导…… 由于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发明和创造出来,而人们每天享受它们的总时间没有变,这就带来一个后果——我们在每件事上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未来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会是一种短期使用。 - 平台协同:平台是企业创建的一个基地,让其它企业也在这个基地里创建产品和服务。这个平台自己可能并不生产商品,它像是一个百货公司,销售各种商品。比如,苹果手机的 App Store。一个平台就像一个雨林,一个物种的成功是建立在其它共生物种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生态系统的规则是共同进化,你的成功取决于他人的成功。被分享的事物越来越多,被当作财产的事物就越来越少,所以共享是默认设置。 - 云端将成为基础设施 所谓的“云”,就是由几百万台计算机对接在一起,组成的一台超级大电脑。有了云端,可以解放我们随身携带的设备空间。云端越大,我们的设备就越小巧、越轻薄。我们手里的设备,只是对接到云端的一个接口,而真正负责所有工作的是云。云端还让大家的协作变得无比顺畅,未来,你的工作和娱乐都将越来越多地转向云中的共享世界。云端就是你生活的备份。未来,人们思考问题,更像是一个云端。如果把你跟云端隔离开,或者,把那些存放在云端上的记忆和过往全都删除,你甚至会感觉像是做了截肢手术一样难受。云,就是你自身的延伸。

4.17.6 Sharing

When masses of people who ow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work toward a common goal and share their products in common, when they contribute labor without wages and enjoy the fruits free of charge, it’s not unreasonable to call that new socialism. And the most common motivation for working without pay was “to learn and develop new skills”.

内容的共享是默认的形式。你可能会认为很多话题是当代人绝不会共享的,比如隐私,但各种层出不穷的分享网站和应用证明,只要借助恰当的技术、在恰当的条件下、辅以恰当的收益,人们就会共享一切。共享的4个层次:

  • 分享 互联网的公民,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共享意愿。分享这个行为再平常不过,它是数字社会中最基础的表现形式,也构成了网络世界最基本的个人活动。
  • 合作 当每个人都为实现共同目标工作的时候,群体的合作就会出现。合作产生的效益优于部分之和。
  • 协作 网络中的开源软件,作为公用的工具,能够让成千上万个爱好者协同工作,从而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种大众生产不同于之前的临时合作,每个成员只能接触最终产品的一小部分,而有组织的协作所能取得的成果也要超出临时的合作。
  • 集体主义 在数字社会,人们共享产品,不计报酬,也乐于让他人免费享用自己的成果,合作产生的效益又远大于个体部分相加,所以,这种组织形态是一个能同时提升个人和群体价值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说,既最大化了个体的自主性,又最大化了群体的协同力量。
  • 自上而下的管理智慧 在过去30年里,网络社会带来了一个文化进程,那就是中心化的领导机制向去中心化的网络机制的转变。可以说,去中心化是一种来自大众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力量。但光有自下而上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点点自上而下的干预,也就是一小部分人的监管和筛选工作,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让一个有影响力的自下而上的组织长期存活下去。

众筹:共享经济 - 共享的商机 可以说,未来人们能够共享的东西还有很多,除了有形的东西,还有无形的。创新的想法也可以共享,利用众包的模式,就可以共享创意。

4.17.7 Filtering

面对海量的优质信息,我们需要一个超级过滤系统,因为只有真正让你疯狂的事才值得看。由此可见,在未来得注意力者得天下。

人人需要过滤信息 以往人们过滤信息有8种方法: 1. 通过“守门人”来过滤信息; 2. 通过媒介来过滤信息; 3. 通过管理者过滤信息; 4. 通过品牌过滤; 5. 通过政府过滤; 6. 通过我们的文化环境过滤; 7. 通过我们的朋友过滤; 8. 通过自身来过滤。

目前,这8种方法并没有失效,但明显还不足以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未来,所有的东西都将是接近免费的,并且可以随手找到,你就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过滤系统,把废话、垃圾和让你感到不爽的东西都清除掉,好让你只去关注那些能真正令你疯狂的事情。

理想的过滤器 - 拥有巧妙的算法。它会记录你的行为,经过汇总分析,可以及时预测你下一步的行为。 - 让你知道你的朋友喜欢的而你还不了解的东西。 - 向你推荐某些你现在不喜欢但想尝试着喜欢的东西。

过滤器关注的是注意力 - 从人类的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是内容,但如果反过来,从内容的视角看,过滤器关注的其实是人类的注意力。 - 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可以说,注意力是将来唯一有价值的资源。 - 注意力有限且稀缺,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 为了从这些注意力中获益,在未来的广告业中,人工智能系统会寻求在最理想的位置、最理想的时间插放最理想的广告,并且以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频率做出反馈。简单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个性化的定制广告。未来的商业逻辑是,得注意力者得天下。 - 注意力将向体验迁移 当所有商品都在向免费靠近时,唯一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就是你的体验,这是无法被复制的。 这里面就隐藏了一个商业秘密,那就是创造跟体验有关的商品,用体验留住用户稀缺的注意力,这是产品的价值感所在。注意力是人们不断花钱的地方,自然也会成为赚钱的地方。

4.17.8 Remixing

对已有的事物进行重新排列和再利用,重混带来了增长。

不同的媒介可以轻易变幻形式、重混,之后变成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越多,我们就越能将它们重混成更多的媒介形式。 底层才是文化的中心 这里的底层,指的是网络中来自大众自发产生的内容。廉价和普遍的创作工具,使得制作动态画面变得越来越容易,就跟写作差不多。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了主动创作。 “老虎”可以靠“蚱蜢”活着 现在,每分钟就有数千个摄影师将他们拍摄的照片发到网上,目前网络中至少有1.5万亿张照片被发布了出来,几乎涵盖了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种事物。未来,“老虎”可以靠“蚱蜢”活着,也就是说,海量的网络基础图像组成了一个数据库,就像一个词典,有了这些词组,我们就可以拼凑出一部电影,这个数据库可以为一部制作精良的大片提供弹药。 视觉素材的重混,正是借鉴了文字的表达方式。但是想要实现真正顺畅的视频创作,还要有创新技术,让这些动态的素材可以像文字一样被标记和检索。目前这样的技术还远远不够完善,但这同时也说明,这个领域存在巨大的赚钱机会。未来,谁能创造这样的工具,谁就把握了商机。有了这些视频中的阅读工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理解动态影像并灵活运用,就像编辑文章一样。

4.17.9 Interacting

我们跟周围所有设备的交流和互相影响。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它就会被当作坏掉了。虚拟现实,把未来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大触摸屏,一切设备都在跟人类互动。

4.17.10 Tracking

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人们时刻进行着自我的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这些行为的数据也将成为新的财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数据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呈现,但是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意识到。数据源于人们对自己的“追踪”。现在,存放在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的发明,使得追踪自己、追踪每个人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廉价,这就使得人人都能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每个人都在时刻被追踪中,这听上去确实有点恐怖,在这个“追踪”的世界,没有什么秘密。

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能被数据化,就像记流水账一样,成为按照时间顺序汇聚的流动信息,相当于你的电子化生活日记。这种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社交应用 Facebook、微信朋友圈的记录就是一种生活流。可以说,人们并不十分了解自己,通过这些生活数据,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利用数据流,现在全球兴起了一个最酷的运动,叫做量化自我。数据狂人们用各种科学方法自我追踪,测量上千种和自身有关的数据。记录生活,还可以帮助恢复那些大脑可能忘记的事情,从之前的对话中重新找到自己可能忘记的见解,像谷歌搜索一样搜索你的生活。当然,商家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分析用户行为的方法,客户的数据是商场中的新财富。

更多不可能将出现

很多在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如今都变得理所当然了,这是因为社会正在发育出新的层级。可以说,那些“不可能”的事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结构。这种新型的结构,是由人们的大规模合作和大量实时互动带来的。往往新的层级结构会酝酿出新的事物,所以就发生了原来的低层级中不可能出现的行为,就好像组织能够做细胞做不了的事。

未来的社会将是全球实时同步的,到那时,还有更多不可能的事儿会大量爆发。其中就包括,人类将以新的方式互相联通,那会是一种实时的、多样的、具有全球规模的联通方式。全球70亿人互相连通的方式将有上千万种,其中每个联结都会透露出更多关于我们的事,也将会有更多难以置信的事暴露出来,让我们感到惊讶。你会发现,一些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疯狂的事其实时刻都在发生,我们周围的世界好像都是由最鲜为人知的吉尼斯纪录创造者组成的,同时我们会变得只想看这种最“不可能”的视频集锦,而对平凡的事感到不满。

4.17.11 Questioning

在万物互联的世界,到处都是超级智能的答案,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所以提问这个趋势在提示你,谁能提出好问题,谁就更会受到青睐。

提问更有价值 在这个全球互联的时代,对于任意一条知识,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反对观点。相比于从专家那里得到一个所谓的事实,人们更愿意从网络上流动的信息中,拼凑出一个自己认为确定的事。

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的科学发展主要增长了无知,而不是知识。实际情况是,新问题的数量也在爆发,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可以预计,人工智能、基因操控、量子计算这些未来技术,将不断释放出我们从没想过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没有问出最重要的那些问题。

未来,当我们知化更多书籍、电影和物联网时,答案将无处不在。答题机器会毫不犹豫地提供任何知识,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除了答案,计算机什么都不能给你。

好问题的标准 当它出现时,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但在问题提出之前你压根不知道自己很关心这个问题。 一个好问题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它可能存在100万种答案,因为它不能被立即回答,它会挑战现存的答案。 一个好问题会带来差异和分歧,但它是科学、技术、艺术、政治、商业领域中创新的种子,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一个好问题处在已知和未知的边缘,它不能被预测。恰恰是在最不确定、最混沌的边缘地带,就是生活中最有价值、最启发人的地方,所以在未来,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青睐。

4.17.12 Beginning

对前面所有章节中所讲趋势的总结,又回到最开始我们说的,所有这些科技的最大推动力——互联网。凯文·凯利把人类正在搭建的超级互联网叫做holos(其它称呼:global mind, global superorganism),我们正处在holos形成的最初时刻,不过它的变化发展就是未来的常态,所有这些变化都只是刚刚开始。

人类在“织网”

最近这 30 年人类其实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织网”。人类用电磁波打造了一个超级智能的巨网,它就像人的复杂神经,这张网有着数十亿的由硅这种材料制成的神经元,它把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人、人工制造的所有物品、抽象的事实和概念都汇集在了一起。可以说,这个织网的过程,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一件重要、复杂和令人惊叹的事,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如今,我们正处在这个巨大网络的胚胎期,这就是凯文·凯利说的“开始”的含义。我们编造的这张网络才刚刚开始苏醒,这个开始的过程需要持续一个世纪之久。它已经具有了一些功能(perfect search, total recall, planetary scope),它也会不断进化,进化出一种全球化心智,同时它必然会搅乱旧的秩序,带给我们人类这个旧物种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

Holos includes the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of all humans combined with the collective behavior of all machines, plus the intelligence of nature, plus whatever behavior emerges from this whole.

新世界的开始阶段

你可能觉得,自己随意地上上网或者跟朋友聊聊天只不过是在打发时间,其实并不是这样。你每点一次链接,就是在强化holos大脑中某个节点的功能,就是在为它编写代码,而全世界的人们加起来每天要点击1000 亿次网页,这些点击都是在告诉holos人类的想法。 这张大网,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平台,这个平台会永远不停地运转下去。凯文·凯利估计,10年之后,全世界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平台上生活,同时也是系统的一部分。

在这个新世界里,强调同一性的文化会消失,像我们之前说的分享、使用、追踪等等这些趋势引领的新文化会主宰我们的生活。这些新力量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我们讲过的这个12个趋势和它们背后的技术将会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人类结合,形成一种复杂的依存关系,产生更多高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认知。未来,这些趋势还会大大加速其他变化的进程,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我们只是站在了新世界的开始阶段,一切才刚刚开始。

《必然》这本书里所描述的这12个关键词,塑造了一种“元结构”,你可以按自己未来的理解不断地继续往下补充,续写新的趋势。我们可能无法预测30年后身边都有哪些品牌和公司,但我们可以预测这个世界发展的整体方向。未来30年,霍洛斯必然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继续前进,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只是站在了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