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时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从50年前被人首次提出至今,已演变出了多种版本,吸引着无数人辩驳和讨论。

《电车难题》通过一次虚构的审判,首次将大名鼎鼎的“电车难题”巧妙而趣味盎然地予以全景式呈现。令人纠结的案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

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上无名无辜的行人,你是否愿意让电车转向驶向岔路?然而,岔路上却站着另一个人。 另一辆失控的电车,面前依然有五名无辜的行人,这次没有岔路,但你是否愿意把一个胖子推下天桥,从而阻挡电车行进?

非预谋故意杀人罪

“真实”的案件发生了,扳动把手的人,既是救人者,也是杀人者。 检察官说:同情心也无法掩盖嫌疑人犯罪的事实。 辩护律师说:我们的伦理和直觉告诉我们,她无罪。

各方人马粉墨登场

功利主义:只要一个行为能使得全社会幸福最大化,那就是正当的。 康德:我们应当把人视作目的而非手段。 逻辑语言学家:类比是最大的陷阱。 神学家:双效远侧,一个行为既有善果,也有恶果,如何取舍。 心理学家:一切道德判断,只不过是给情感找借口。 电视辩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答案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

电车难题并不是单纯的思想实验,我们的历史和社会经历过无数次两难的道德选择。当答案不重要的时候,往往一个好的问题比答案重要。所谓独立思考,首先要充分理解前任的思考成果和依据。 1)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充分了解别人的观点以及背后的依据。就像电车难题,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不同哲学派系分别是什么态度,他们背后的根据是什么,还要从逻辑、语言、心理学各个方面去考虑。

“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读过上百本经典。”虽然这句话听上去挺武断的,但确实是这个道理。

2)独立思考的第二步,则是在充分理解他人思考成果的基础上,再去怀疑、去质疑、去批判,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 我们往往并不是在自己思考结论,而是从众多嘈杂的声音当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这样很危险,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只能作为观点的附庸者,成为他人观点的消费者。这种缺乏自己批判性思考过程的观点堆砌,永远也无法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

罗素说:

“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别人已经相信了、并且对社会更有益的东西所影响。你应当做的,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