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斯金纳箱

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招致最多骂名和非议的心理学家。他在实验中设计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斯金纳箱,巧妙地安排食物、控制杆等刺激,让老鼠受到情景暗示,进而出现原本认为是自主的反应,让世人见识到了“奖赏”和“强化”对塑造行为的重大影响。斯金纳由此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压根不存在。他还主张通过强化作用训练人活着动物完成指定任务。

实验:老鼠踩控制杆就会掉出食物颗粒。改变食物掉出来的频率,比如压杆5次才会得到食物。老鼠很快调整了行为,会一口气连续按5次。奖赏出现的频率改变了动物的方式就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接着又研究了不固定的强化。他让压杆掉出食物的比例缩小,而且频率是不固定的,实验结果出乎意料:间歇给予食物的奖励方式反而让老鼠像上瘾一样不断压杆,不论能不能得到奖赏;相比之下,如果固定奖赏停止了(比如压5次能得到食物),老鼠停止反应的耗时反而没那么长。奖赏间隔不规则的情境下,消除老鼠的反应行为耗时最长。

二、旁观者效应

群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率相关。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他人分摊责任,责任扩散的作用加上对举止得体的要求,让人对某种生死攸关的情景视而不见。

实验1:纽约大学学生,癫痫病人录音。结果:如果被试以为当时有4人以上在场,就不会采取行动帮助受害者。如果被试认为只有自己在场,85%的人会在3分钟内采取行动

实验2:房间烟雾实验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如果人同时持有相互抵触的信念,那么思想队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种力量,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人们可能改变信念来合理解释行为,而不是让行为符合信念。这个理论曾引起心理学界的震荡,它颠覆了斯金纳的用强化作用塑造人类行为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但是缺陷在于不能解释人们如何改变思想、创造新思想。

实验:分别给被试20美元和1美元,让他们说谎。得到1美元的被试更多的相信自己说的是真话。

四、精神病诊断实验

人类内心充满了主观意识,如果他们拥有了一种心理倾向,就会受到偏见和情境的影响,一旦认定一个结论,就会设法让情况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罗森汉的实验一方面揭露了精神病学诊断的不严谨,让当时繁荣的精神病学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同时也鞭策着精神病学家修订诊断标准,从长远来看,促进了精神病学向科学方向发展。

实验:假扮精神病人

五、亲子依恋实验

哈洛的猴子实验,堪称是心理学依恋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实证。哈洛指出,依恋行为的根源,并不是为了满足欲望,依恋行为来源于肢体的接触,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慰藉。他还提出,接触、动作和游戏是影响爱的三个变量。哈洛的理论颠覆了冷酷无情的育儿主张,否定了斯金纳用强化来解释行为的观点,它告诉父母,肢体接触很重要,这并不会宠坏小孩,而是会让他们安心。

实验:铁丝猴子+奶瓶,铁丝猴子裹着绒毛巾,毛绒猴子玩具,真的猴子伙伴

六、虚假记忆

洛夫斯特让人们相信,人类的记忆是扭曲的、变化多端的,根本不可靠,虚假的记忆甚至可以轻易植入到人类的大脑,通过暗示人们会相信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这让精神分析的理论学说遭遇了严重挑战,记忆受压抑的理论看上去并没有神经学的事例证明。

实验:商场迷失实验

七、记忆运作机制

坎德尔通过观察海蜗牛的脑神经细胞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发现了记忆的运作机制。越多的演练,大脑神经元上的神经突触之间的交流就会越顺畅,连结就越强,当这条路走顺了之后,就形成了记忆。神经元内部含有一种反应结合蛋白,就像一种强力胶,有了它,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路径才能被固定,记忆才能被长期保存下来。没有了它,细胞传导路径还可以走通,记忆也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相当短暂。同时,也有一种抑制反应结合蛋白的分子,可以压制长期记忆的存储过程。这项研究让坎德尔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实验:海蜗牛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