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希望感和绝望感

“希望感”是这样一种思维方法:拥有积极的目标,认为自己能够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并拥有强烈的动机去使用这些路径达到目的。[C.R.Snyder 1994]

Hui: 这里将希望感定义为一种思维方式,而非感觉。

这种思维方法分为两类: 1. 路径思维(pathways thoughts),即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不止一种)方法来达成目标,是一种“我会找到方法来完成它”的信念; 1. 代理人思维(agency thoughts),“The sense of agency”是指一种主观觉察,意识到是自己创造、处理、控制着自己的意志行为。

Hui: 总结起来,希望感需要有目标,并且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目标。通常感到毫无希望的时候都是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或者感觉目标遥不可及。

Anthony Scioli分析指出拥有下面这三种要素的人往往希望感水平比较高,也会拥有更强的修复力,即在承受打击之后恢复的力量: Attachment:是指感到能够持续地信任他人,并愿意和他人建立连接、互相支持,会产生亲密和爱的感觉。在依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和“开放”两个因素。 Mastery:也被称为empowerment,即感到自己是强大的、有能量的,并且自己的能力在他人那里也能得到证明。 Survival:它是与负性事件相关的。幸存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你不会让自己长期地困在坏的情境里,你能够有办法找到出去的路;二是即便经历了一些负面的事件,你也能够坚持积极的想法和感觉。

Hui: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Attachment和欲望有关,佛教是摒弃欲望的,因此要尽量unattach。但Attachment也是形成目标的原因,因为Attach所以才会想追求某个目标。而Mastery是和目标的达成有关的,我们感觉自己有达成目标的能力,如果生活种超过自己控制的部分太大,人通常会有一种绝望感。那Survival又怎么和希望的定义联系起来呢?貌似它也和目标达成有关,也可能能够促使我们调整目标本身,总的说来我觉得Mastery涵盖了Survival。因为Mastery造成的结果是你对自己更加自信,也就是一种empowerment。这样说来,要想充满希望的生活,我们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然后提高自身能力,主要是强大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内在世界不会轻易受外在影响,这样的自信才是稳定而强大的。

Scioli在《焦虑年代里的希望》中提出,以上三种要素的缺失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绝望感。他列举了3个大类、共9个小类的绝望感: 异化感及其分支 Alienation:依恋要素缺失:觉得自己在环境中被排斥,得不到外界的爱、关怀和支持。 Forsakenness:依恋要素和幸存要素缺失:觉得自己是被世界和他人遗弃的,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 Uninspired:依恋要素和掌控要素缺失:觉得在群体中得不到积极的评价和认可,缺乏成长的机遇。 拥有这三种绝望感的人,会感觉非常孤独和凄凉。

  • 无力感及其分支
    1. Powerlessness: 掌控要素缺失:觉得权力被剥夺了,自己不能作为自己生活的主宰,没有能力向着让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进。
    2. Oppression:掌控要素和依恋要素缺失:觉得受到了(个人或集体的)压制或压迫。
    3. Limitedness:掌控要素和幸存要素缺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怀疑自己的生存可能。这种感觉在那些非常贫穷、有身体残疾或学习障碍的人身上非常容易出现。 拥有这三种感觉的人,会忽视所有积极的方面,将负面的情绪个性化。
  • 宿命感及其分支
    1. Doom:幸存要素缺失:总觉得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就要被耗尽而不可逆转。这种感觉在那些被诊断绝症,或者认为自己有不治之症的人身上经常出现。
    2. Captivity:幸存要素和依恋要素缺失:这种感觉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感觉受到了(个体或集体的)束缚,觉得自己像个囚犯,这种束缚可能是身体上的(被囚禁),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被虐待、冷暴力)。另一种类型是“自我囚禁”,是个体自己认为自己困在不好的关系或被束缚的境况里。
    3. Helplessness:幸存要素和掌控要素缺失:觉得自己非常容易受伤害,感受到恐惧和不安全,但却无法摆脱,也得不到外界任何的帮助。 拥有这三种感觉的人,会过早地给自己下结论,进行消极的预言,失去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