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南怀瑾谈心兵难防

  • 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指“情绪”没有发动的境界。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论,打官司。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做“新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兮,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

  • 道家的老祖宗老子便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 你真能做到使意识,意念返还到明诚,明净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谦”,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观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谦,并不是消极的退缩,它是崇高的平实。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 八八六十四卦,没有一卦是大吉大利,都是半凶半吉,或者全凶,或是小吉,只有谦卦才是平平吉吉。古人有一副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 所谓“真正的静”,要有高度的修养,如前所述,一面批改公文,一面听取报告,处理急务,日理万机的情形下而心境始终是宁静的。

  • 它还没有来,何必去怕?它来了,怕也没用,又何必去怕?现在还乐得享受,清静一点。

  • “人心惟危”,人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

  • 佛学对于本性,比方成大海。我们现在的思想——包括了感觉,知觉,是海面上的浪头。一个浪头一个浪头过去了,不会永恒存在的。佛学在这一方面就告诉人们,这是“空”的。宇宙间一切现象,包括了人类心理上生命的现象,一切都会过去的,没有一个停留着。这在佛学上有个名词叫“无常”。…就好比一个浪头过去,又一个浪头过去一样。虽然这个浪头是无常的,断续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能起这个浪头的,是整个的海水。等到风平浪静,海水还是海水,没有变。这一切变化中间,又一个不变的。

-《易经》告诉我们,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尽量要客观。外形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精神,碰到人一味地礼貌则很辛苦,很不安详。

  • 老子说“上善若水”。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 明代的陈眉公说:“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客卿数百人。”

  • 小富由勤,大富由命。

  • 子曰:关雎,乐而不谣,哀而不伤。

  • 性的本质并不是罪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有焉。

  • 贤贤易色: 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改变。在春秋的时候,易的改变暗含着持续的,不间断的改变。色:态度,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贤贤易色换个说法就是:见贤思齐。

- 司马迁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 老子:“揣而棁[zhuō]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矢上加尖”。 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融,已有权势而不知肥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 学了《易经》做人做事,不要过头,过头就是亢;大家都是平等的,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只知道存不知道亡,只知道得不知道失,就是亢;人很容易犯这个毛病,知道进退存亡得失得关键,就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