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The paradox of choice [选择的悖论, Barry Schwartz]

Hui:作者Barry Schwartz主要讨论的悖论是: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那些总是想要做出最优选择的人可能拥有更大的世俗眼中的成功,但那些满足于“足够好”的选择的人更快乐。其中涉及到人们做出选择时受到的锚定效应,框架效应,易得性偏差等的影响。在身份的焦虑中,阿兰.德波顿也有提到更多的自由其实也是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1.7.1 自由的重担

大名鼎鼎的政治哲学家Isaiah Berlin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他把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和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消极自由是一种“不做”(liberty from)的自由,人们有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不按他人意愿来做事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一种“去做”(liberty to)的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分量。

如果人类是理性的,那么增加选项就会让社会更美好。那些在意自己有没有选择权的人会从中获益,而那些不在乎选择权的人可以自觉忽略这些多余的选项。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不过在现实中却行不通。

选择过多不仅使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因而感到更沮丧,还会让最终被选中的“幸运儿”魅力大减,导致满足感更低。

在这个缺乏监督的时代,如果你持续使用某个产品而不考虑其他选择,结果可能是,你将会长期支付更高昂的价格来买一样的服务。

1.7.2 是什么在操控你的行为

peak-end-rule: 我们对过去体验的记忆由两种因素决定,事情达到极限(最好或最坏)时我们的感受,以及事情结束后我们的感受。

逻辑和记忆的鸿沟说明,我们实际上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

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的判断推理过程常常受到可获得的记忆的影响,倾向于认为容易想起的事件比不容易想起的事件更常见。

framing effect: 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消费者认为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非“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非常敏感。

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得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

psychological accounts:人的头脑中存在一种心理账户,会讲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做出不同的决策。

law of diminish marginal utility:当人们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总效用虽然在增加,但边际效应,既每单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却在递减。

endowment effect: 人们更愿意持有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替代物。

即便只需要考虑有限几个选项,人们也就容易犯错。而随着选择的数量和复杂度的上升,人们犯错的可能性就会不断增大。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对每个选项仔细琢磨、全面推敲,随着需要做的决定和选择的数量越来越大,决策难度会大大增加。

选项越多,付出越多,犯错就会让人更痛苦。选项增加会产生3个相互关联的不幸后果: 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做选择; 犯错的可能性更大 犯错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满足者最终会为很不错的选择感到满意,而最大化者追求的是绝对的最佳选择。我相信最大化者追求的目标正是导致他们不满的根源,尤其是在一个方方面面选择都多如牛毛的社会。虽然最大化者总是朝着“最好”努力,但几乎永远无法对最终的选择感到满意,因此,最大化者可能更容易成功,但满足者更容易幸福。 最大化者对好事的感觉没满足者那么强烈,对坏事的应对能力也没有满足者那么强。 坏事发生后,最大化者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最大化者比满足者花更多的时间深思熟虑。 所谓的最佳选择根本不存在。

1.7.3 行为经济学背后的心理奥秘

learned helplessness: 当人或者动物接连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最基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我们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以及是否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能力。

看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并没有让人们感觉更好,有两种可能:

  1. 随着选择和控制的体验越发广泛而深入,人们对选择和控制的期望也在增加。对控制的渴望和期待也总是跑在现实的前面,无论有多大的自由都无法完全满足。
  2. 更多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当选择增加到某个临界点时,我们反而会感到无力应对。

要在选择自由与承诺忠诚之间获得平衡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那些热爱选择和行动自由的人就应该远离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看重稳定和忠诚的人就应该努力追求它。

如果“限制”可以接纳有限的自由,“自由”也可以受到一定的“限制”,人们就会逐渐变聪明,懂得衡量什么才是适度的限制。

“需要”和“喜欢”其实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大脑系统掌管的,两个系统之间可以写作,但大部分时间是单独运作的。

最终决定决策质量的是人们做选择时的主观感受。如果选项数目多到会让主观满意度降低,我们的感觉往往更加糟糕。

消极情绪导致注意力范围缩小,无法全面考虑影响选择的各个因素。相反,心情越好,思维就越灵活,能考虑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选项增加,被拒选项的优点就会强化,导致最终选定的选项带来的满意度降低。

考虑机会成本时作出明智选择的必经之路。

最容易说出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真正重要的。但是话一旦说出口,它的重要性就会陡然增加。

想说明分析过后再做决定很容易犯错。随着选择数目的增加,做决定时要做的价值判断也增多了。尽管千方百计挤出的理由可能让你的决定在当下显得十分正确,但长远看来没什么特别大的好处。

作出重大选择之所以困难,可能就是因为它们时不可逆转的。婚姻没有退货保证,职业亦然。任何改变都意味着巨大的代价——时间、经历、情感和金钱。

postdecision regret V.S. anticipated regret: 决定后懊悔是做了某个决定后,因为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后悔。预期性懊悔是指做选择之前,因为预计到结果不好或者还有更好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omission bias: 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为导致的损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同等损失。